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的信仰,道教中的神仙世界和流传的神仙故事,在我国民间世代相传、家喻户晓,而黄大仙就是道教一位非常有名的神仙。如今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港澳台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的民众对黄大仙的信仰十分虔诚,信众非常多香火十分旺盛的。 说起黄大仙你一定会认为是黄鼠狼,因为在民间信仰中有五大仙,分别是狐狸、黄鼠狼、刺猬、蛇和老鼠,关于老鼠在民间有五鼠云财的说法,提起黄鼠狼,农村都给它叫黄大仙,在农村经常有黄鼠狼附体的传说,一般都是身体虚弱的中年妇女容易被黄大仙盯上。今天我不讲黄鼠狼这位黄大仙,而是另一位黄大仙。这位黄大仙名为黄初平,是道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人物,是东晋时期的道士,是道教中的得道真人之一。 在历史上道教曾十分兴盛,在浙江地区也有十分浓厚的道教氛围,并且也出了很多著名的道教人物,留下了很多道教遗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上面说的这位黄初平黄大仙了,黄大仙信仰最初发源于黄大仙的故乡浙江金华,据金华地方县志记载关于黄初平的人工建筑和自然遗迹就有30来处。在金华民间有众多关于黄大仙黄初平的传说,比如:救人引虎、避雨遇道、仗义取银、惩贪官、补垄、刀劈珠宝山等等,这些故事都体现了黄大仙济世劝善、扶正祛邪的品格,其中最早记录黄大仙的事迹的,是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里面。 在《神仙传》里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叱石成羊”的典故,这个故事是说:在丹溪有一个叫黄初平的人,生于公元年,由于家境贫寒在8岁时就为家里放羊,在15岁的时候,他在金华山上放羊的时候碰到一个道士,道士见他很善良,做事认真,于是就把他叫到金华山的一个石洞中修炼道法,这一修炼就再也没回过家,其大哥黄初起四处寻找许多年,不知其下落。 40年后大哥在集市上看到一个算卦的道士,于是就走上前让道士算一算自己弟弟的下落,是生是死。道士说: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大哥闻之十分惊喜,于是就请求道士带他去见。果然两兄弟在山洞外相见喜极而泣。而从前的羊群早已化成了满山的白石,但初平一声呵叱,石头立即变成羊群,约有数万头。 大哥看到后惊异万分,就问:弟,你已经得道成仙,我可以学吗?黄初平道:只要你喜爱修道,便可修炼。于是大哥黄初起便抛弃家里的妻子留在洞中跟随弟弟一起修炼,不食人间烟火,每天食用松籽茯苓,五千日后得道成仙,面色如童子般。之后他们返回家里,发现亲人们都去世了,于是他们又重新回到山中。黄初平改名为赤松子,黄初起改名为鲁班。后来他们在民间惩恶除奸、劝善扬善、赠医施药,有求必应,为世人敬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除了在晋代葛洪的《神仙传》里有对黄大仙最早的记载外,在唐朝孟松年的《仙苑编珠》、宋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中都载有“叱石成羊”的故事,在《中国文物图注》中也有关于“叱石成羊”的记载。千百年来“叱石成羊”的传说,不仅盛于民间,也是我国神仙文化的重要组成,在史料中我国很多帝王都对黄大仙顶礼膜拜。 除此文人墨客也经常采用“叱石成羊”这个典故抒发情怀,李白曾写过: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苏东坡曾写过: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清代李渔也有诗曰:此羊仙洞赤松山,一日双眸数往还。犹自未穷千里兴,送云送过括苍间。另外还有很多画家也喜欢这个题材,晋著名画家顾恺之就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 因为黄初平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所以民众为他在金华山修建了黄大仙祠,又名赤松观世代祀奉,如今各地信奉黄大仙的均以金华为仙乡,以赤松观为祖庙。黄大仙祖庙赤松观位于浙江金华的金华山上,最早修建于晋代,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两千多年。 整个祖庙规模宏伟为江南道观之首,呈九进阶布局,从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石照壁、祠牌楼、灵官殿、钟楼、鼓楼、祭坛、赤松宫、三清殿、祈仙殿等。整个布局错落有致,体现了道观建筑庄重的宗教氛围。金华山是道教名山,被列为道教三十六洞天,东晋以后,由于黄大仙的影响,这里就成了旅游观光的胜地,黄大仙信仰也逐渐在东南沿海盛行起来。随着时光的流转,如今祀奉黄大仙的庙宇早已遍布东南沿海一带,甚至在东南亚和美国都有众多的信众。 相传在南宋末年,蒙古军队攻陷临安城,宰相陆秀夫不仅护着皇帝还带着黄大仙的神像撤退到广东佛山一带,在崖山一仗后,陆秀夫背着年幼的皇帝跳海而亡,而黄大仙的神像和信仰就留在了佛山,然后中华大地上又经过了无数的战乱与改朝换代,人民到处迁移,黄大仙信仰又来到了香港,在今天的香港有一个非常著名的黄大仙庙宇,香火鼎盛。 据说是在民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一个叫梁仁庵的道长便带着黄大仙的画像等从广州来到了香港,并在年间建成了香港黄大仙庙,后来随着华人不断移民海外,到如今百年间黄大仙信仰不仅在香港香火旺盛甚至传播至东南亚及美国加拿大地区。黄大仙信仰的背后有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人文历史百晓生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评论,
|